
茶艺是茶的综合艺术。综观陆羽《茶经》的茶艺观,表现是全方位的,在讲究饮茶科学性、实用性的同时,更注重于饮茶的艺术性。并将茶之艺贯穿于茶的整个过程,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。因此,从茶艺的发展可以看出,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,而且始终贯穿了美学的意境,创造了从择茶、选水、列具、煮茗、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的正是始自《茶经》。
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表明了自己的择茶观,同时揭示了茶的自然之美。他十分重视茶叶的质量,首先是对茶树种植地的选择,《茶经·一之源》云:“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栎壤,下者生黄土。”土壤的选择十分重要;从采茶时茶叶质量的选择,“野者上,园者次。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芽者次;叶卷上,叶舒次。阴山坡谷者,不款项堪采掇,性凝滞,结瘕疾”。
这样的茶,品饮时可“与醐醍甘露抗衡”,才可谓茶之上品。而如果“采不时,造不精,杂以卉莽,饮之成疾”,那么“茶为累也。”《茶经·三之造》又云:“茶之笋者,生烂石沃土,长四、五寸,若薇蕨始抽,凌露采焉。茶之芽者,发于丛薄之上,有三枝、四枝、五枝者,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。”这样的描绘,充满了自然之趣。
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,《茶经》体现了唐代茶人的追求精致的审美心态。
唐代流行的是饼茶,饼茶不宜煎煮,必须经过加工,加工的过程包括炙茶、碾茶、罗茶三道程序,饼茶的外观千形万状,在《茶经·三之造》里有这样的描绘:“茶有千万状,卤莽而言,如胡人靴者,蹙缩然;浮云出山者,轮qūn然;轻飙拂水者,涵澹也;有如陶家之子,罗膏土以水澄呲之;又如新治地者,遇暴雨流潦之所泾,此皆茶之精腴。”令人对茶的形状产生无限的美的联想。
饼茶制作既成,接着是碾,碾茶的用具是碾与拂尘,将冷却后的饼茶敲碎,放人碾槽中碾成粉,“石碾破微绿,山泉贮寒洞”形象地展现了这一情景。碾碎的茶末还要罗,才能使茶末不至于过粗。
《茶经·三之造》曾云:“末之上者,其屑如细米”,“碧粉缥尘,非末也。”碾成罗毕的茶末,色泽金黄,均匀细整,是诗人歌咏的对象,唐人李群玉有诗云:“碾成黄金粉,轻嫩如松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