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贡茶一事在唐代就已有之,当时一些官吏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,每年争先进贡新茶。如《旧唐书·刘晏传》记载:"江淮茶橘,(刘)晏与本道(当地之义)观察使各岁贡之,皆欲其先至。"但是到了宋代徽宗时候,不但贡茶者越来越多,而且竟然以贡茶作"敲门砖",走向谋官求职之途。
宋人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等书记载说,宋徽宗嗜茶,宫廷斗茶之风盛行。为了满足其对茶的奢靡之需,各地的贡茶品目大增,数量日多,制作日精,而徽宗则对贡茶有功者重加禄用。
宣和二年(1120年),漕臣郑可简创制成银丝冰芽贡茶,做成方寸大小,因为这种团茶色白如雪,所以取名"龙团胜雪"。郑可简因此而倍受宠幸,官升至右文殿修撰、福建路转运使,专营"肥缺"。
郑可简有位侄子叫千里。受叔伯之命,千里不远万里到各地钻山窜谷,搜集名茶。终于有一天,千里访得一种叫"朱草"的名茶。
郑可简是个无情无义的流氓,听说侄子新获名茶"朱草",便指使自己儿子郑待问巧取豪夺了"朱草",上贡宫中。果然,郑待问也因贡茶有功而赢得了乌纱帽。
贡茶可以得官,宋徽宗的荒唐在此毕露无遗。而郑氏父子为得一官半职,不惜绝亲绝故,夺人之茶据为己有,冒名进贡。宣和君臣可谓荒谬透顶!
当时有人讥讽他俩说:"父贵因茶白,儿荣为草朱。"
而千里因被夺走了"朱草"心存嫉恨,堂堂喋喋不休,痛骂郑家父子心黑手辣,毫无亲友之情义。
有一天,郑待问得官荣归故里,大宴宾客以示庆贺,亲姻毕至,众皆赞喜。酒席宴上,郑待问酒酣耳热,春风得意,洋洋自喜道:"一门侥幸。"
这时,宴席中遽然冒出一个愤愤不平的声音:"千里埋冤。"
众人闻声只好含含糊糊打圆场说:"这句话对得真是工稳,妙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