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百花开放好春光,采茶姑娘满山岗;手提篮儿将茶采,片片采来片片香……”这首著名的采茶歌告诉我们,春天是采茶青的最佳季节。
而在金秀大瑶山,七八月份却随处可见三五成群、忙忙碌碌采茶的火热场面,“淡季”变“旺季”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茶园寻找答案。正在采茶的金秀镇六段村村民莫凤莲乐呵呵地说:“我们这是托了茶园低产综合改造的福呀!”
“改造前茶青亩产量只有175-200多公斤,改造后可达到250-300公斤,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到4成。按20元/公斤算,每亩我们可以增收1500-2000元呢!”莫凤莲板起手指兴高采烈地算起账来。她说,现在茶叶长得很多,采茶时间不得不延长,村里许多外出打工人员和放假的学生都回来帮忙采茶,“淡季”变“旺季”也就不奇怪了。
何为低产综合改造?金秀瑶族自治县农业局局长秦全珍为我们揭开了谜底。
原来,因为历经多年采收和雨雪冰冻灾害的侵袭,金秀镇5820多亩茶园存在树体老化、抗病力差、产量偏低等问题。
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,近年来,金秀瑶族自治县及金秀镇党委、政府把老茶园低产综合改造当作“保民生、保增长”所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,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项目。
“以科学技术为依托,加大茶叶技术和资金投入是茶园低改的‘杀手锏’。”秦全珍说,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50万元经费,以滚动方式补助茶农低改资金和物资。县科技局投入25万元,在金秀镇六段村实施低产茶园改造示范样板点300亩,以点带面,点面结合,整体推进茶园低产改造。县农业局引入德国先进的茶叶裁剪机械,为村民免费提供低改裁剪,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茶农的科技培训。
“其他乡镇新茶园多,因此我们把实施茶园低改的重点放在金秀镇。”秦全珍告诉记者,2008年以来,该镇已经完成茶园低改5000多亩,全县已完成1万亩。
秦全珍还告诉记者,茶园低改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,更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及知名度。2009年第七届“桂茶杯”名优茶评比大赛举行,金秀的“碧崖剑”获银奖,“圣山雪芽”获一等奖,“金秀翠芽”和“金古银毫”分别获二等奖。“碧崖牌圣山碧玉”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八届“桂茶杯”绿茶大赛上获一等奖。现在,金秀人正在信心百倍地为9月份举行的红茶大赛精心准备着。